2)第262章 又出名将!_武大郎的逆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让人把吴用写的奏章送到了大学士殿,他要让那群大学士难堪。

  你们不是成天吹嘘自己多么的有文化吗,吹嘘自己写的文章多么的好,多么的花团锦簇吗。

  那么你们就给我看看这篇文章,看看一个没有功名的乡野小民是如何完败你们的。

  自古文人相轻,我就要治治你们的这臭毛病,我让你们打压新人,我看你们还有脸继续打压新人没有。

  大学士殿的大学士们看到了吴用的奏章以后,一个一个的灰溜溜的跑到了赵喆那里请罪。

  能混到大学士这一地步的哪一个又会是笨人呢,当赵喆把文章传过去之后,他们还不明白赵喆的用意的话。

  那么他们也就不用混了,就这样,开科举的事情就毫无阻拦的确定了下来。

  科举一事就在全大宋国境内轰轰烈烈的展开了,这次开科举可不是往年的只有文考了。

  由于多了武考一项,各地的武人们都快疯狂了,多少年了,他们这些练武之人终于有了出头之RI了。

  在过去,大宋朝全国风气都是重文轻武,这种风气是从上而下的,在朝廷上就是再厉害的武将。

  见到了文官也要自动的低上一等,文官们在武将面前是一个个的耀武扬威,而武将却是一个个的忍气吞声。

  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武将都是弃武从文,即使自己已经学不动了,也强迫着自己的后辈改弦易辙。

  试想,朝廷上都是这样的风气了,那么上行下效,在民间那些练武的人还会被人高看一眼吗。

  要不是边关连年不平,时不时的总有辽国,金国或者西夏侵犯边关的话,恐怕全大宋就没有武人的立锥之地了。

  如今朝廷终于重视到了武人,破天荒的开了武科举。这让那些平时走路都躲着文人的武人们一个个扬眉吐气。

  你们文人不是很牛瓣吗,现在我们武人也不赖了,你们再牛瓣一个给我们武人看看。

  小样,现在我们武人也有人撑腰了,你们再欺负我们一个试试,看我们不打的你们爹妈都认不出来你们。

  我们这一身的武艺就白学了。这些都是闲话暂且不提了。

  这次开科举不管是文科举还是武科举都是一样的流程:

  先从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为文武秀才;

  然后是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中者称文武举人;

  下一步就是国家级考试了,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文武贡士;

  最后则是经皇上亲自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文武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文武状元“,第二名称“文武探花“,第三名称“文武榜眼“,其他进士称“文武进士出身“或“文武同进士出身“。

  在这里武明有一点的改革,那就是:武者只要战力达到了三流武将的水准,那么不管他考到了什么级别。

  那都是可以直接录用的,而文人也不管你是秀才还是状元,只要你有能力治理地方。

  那么最少一个县令是跑不了的。

  经过了层层的选拔,到了最后,还真的让武明发现了几个人才,武者里面第一名居然是韩世忠。

  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张俊、刘光世。武明一看到这些人直接就乐了,万万没有想到啊。

  自己的一次开武科举就直接把历史上的南宋四大名将的其他三将都给爆出来了。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