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2章 老种相公和杨老令公!_武大郎的逆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计害死。

  一代忠义杨家将,只落得满门孤寡,这就是杨家将的七狼八虎出幽州的故事。

  杨家将之所以在演义里面被大书特书,那是因为他们的忠烈在那个时代是最符合统治者的忠君思想的。

  在皇帝有意无意的推动下,在那些文人墨客的争相传颂下,杨家将就在历史上的演义中被神化了。

  而和杨家相差不大的种家军存在感就相对的变弱了,人们都喜欢随大流,人们能记住的也永远都是第一。

  在大家都在谈论杨家将的时候,又会有几个人出面来给种家军抱屈叫不平?

  要不是老种相公种谔和他的儿子小种相公种师道的战绩实在是过于逆天。

  在真正的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恐怕施耐庵老先生写《水浒传》的时候也不会把这二人写进水浒之中。

  《水浒》中的那个“老种经略相公“,种谔刚入仕途时,担任陕西清涧县知县。

  当时边陲诸县实行军政合一,他手中有兵马,就采取分化和诱抚相结合的策略,与西夏军周旋。

  当时绥州(今陕西绥德县)有西夏部落首领嵬名山,经常带人骚扰清涧县地界。

  可是,嵬名山的弟弟嵬夷山,却暗中请降于种谔。种谔答应了,他随即以嵬夷山的名义诱降嵬名山。

  他说:我愿意与你修好,已经为你准备了一只金盆,请你笑纳。也不管嵬名山愿不愿意,种谔就率军包围了嵬名山的大营。

  嵬名山不得已,带领一万多军民归顺宋朝。种谔未伤一兵一卒,仅用一只金盆作诱饵,就收复了陕北重镇绥州。

  还有一次种谔他率兵出绥州进攻米脂,但初战不利,三日未下。西夏军又调动八万兵马前来驰援。

  敌众我寡,怎么办?种谔就在米脂城外无定河边埋下伏兵。敌至,四下里伏兵齐出。

  把西夏军截为两段,使之首尾不能相顾。结果,八万西夏军大败,米脂守将令介讹遇被俘。

  捷报传出,朝野震动,种谔之威名迅速传遍全国。武明记得《水浒》中描写:青面兽杨志当时正在种谔手下当差。

  后来他闯荡江湖,还每每以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干过而自豪,标榜“洒家“原本也是个军人。

  乃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令侯之孙,枪法是祖传云云。还有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和九纹龙史进。

  也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混不下去了以后,不远千里万里的去投奔“老种经略相公“,足见种谔之威名。

  其实在真正的北宋历史上还有一只军队也是战绩傲人的存在,他们就是折价军。

  可是如果没有上层的授意,又有几个文人会为这些武将们写书立传呢,毕竟典型只需要有一个杨家将就足够了。

  在北宋那个时代,武将一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虽然武将们为国拼杀,不顾性命。

  可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却是从上而下的重文轻武。即使将领们在外面征战立下了再大的战功。

  当回到朝中以后,他们也会乖乖的交出来自己的兵权,在那些文官面前装的和龟孙子一样。

  这就是当时北宋的大社会环境,也是为什么北宋明明兵多将广却打不过周边几个国家的原因之一。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